九、折溪地戏(省级)
折溪地戏是融祭祀、操练、娱乐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与当地民情、民俗结合,形成了以折溪村为中心的折溪地戏。折溪地戏主要流行于六枝特区折溪乡及其周边地区彝族、汉、布依族等民族村寨中。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开箱"、"扫开场"、"跳神"和"扫收场",演员均为当地村民(大部分是彝族)。地戏演出,其目的一是娱乐,二是纳吉驱邪,祈求五谷丰登,因而整个过程充满着祭祀活动内容。地戏演员在演出过程中都要佩戴面具。这类面具雕刻工艺复杂而又精细,色彩绚丽明亮,造型在写实中大胆夸张。地戏面具的质料多为丁香木和白杨。
折溪地戏是古老的戏剧,其显著特点是演出时“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其唱是七言和十言韵文说唱,在一锣一鼓伴奏下,一人领唱众人伴和,有弋阳老腔余韵;其舞,是表现争战格斗的打杀。所演的十来部大书,都是当地人喜爱的薛家将、瓦岗好汉等。内容单一,只有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没有才子佳人戏、清官公案戏、绿林反叛戏、怪诞神话剧,只有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戏。反映的时代上至商周,下至明朝。折溪地戏的演出程序一般分为“开箱”、“请神”、“顶神”、“扫开场”、“跳神”、“扫收场”、“封箱”等组成。其中的“跳神”是正式演出,又分为“设朝”、“下战表”、“出兵”、“回朝”。其余部分是带有驱邪纳吉成分的傩戏活动。由于折溪人的神灵观,更给地戏赋予“傩愿”的性质,村民还会在建房求财、祈福求子的时候请地戏队中的“神灵”去进行“开财门”、“送太子”等活动。
地戏面具是用白杨木和丁香木雕刻而成,既是地戏的精华所在和地戏演出必不可少的道具,又是彩绘木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艺术品。这种罕见的木刻艺术造型,可以发展成有旅游产品和工艺品,创造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折溪地戏是研究戏剧发生学、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活材料。折溪地戏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文化元素,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不但为本乡本土的群众所喜爱,还受到海内外朋友的高度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