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姊妹箫(省级)
“姊妹箫”属竹管双簧乐器,因一人吹奏两支并嵌在一起的同音高的箫而得名,姊妹箫的吹奏集中分布在落别布依族彝族乡境内,海拔在1100-1600米之间,地势为西北至东南走向,地形西高东低。
“姊妹箫”属竹管双簧乐器,因一人吹奏两支并嵌在一起的同音高的箫而得名,形状类似一般的箫,它由音管、吹音管(即哨)、吹奏固定盘(有些姊妹箫没有)、两管固定丝四个部件组成。音管为竹质(空心),成圆柱形状,上端稍粗(两音管直径约1厘米),下端稍细(两音管直径约0.8厘米),音管竹子坚硬,不易弯曲。两音管全长约25-30厘米,有八孔,前方七音孔依次排列,箫头与最近的音孔之间的距离一般是9厘米。音孔之间相距2-2.5厘米。箫背有个高音孔,离箫头有10厘米。吹口顶端封口,有一稻草或麦草做的簧片。
箫身两端用绒线缠绕固定,为了美观,有时也在箫尾挂有佩饰。布依族称“姊妹箫”为“力勒歪练”,通常用于独奏或伴奏,演奏的乐曲是当地布依族传唱的情歌,其音乐形态表现为节奏平稳、情绪委婉、速度缓慢,音乐结构长短兼之,调式以商调式为主,宫调式次之,吹奏时以五声音阶为主,吹奏姿势可坐可立,也可边走边吹。
“姊妹箫”艺术是伴随一定的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其曲调保存着许多民俗发展的文化信息,集中地反映了布依族的情感、心理素质与审美情趣,不仅对丰富和完善布依族史料有着珍贵的历史价值,更对推动民俗学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姊妹箫”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器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布依族与周边各民族器乐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吸收、相互促进的结果。她记录着先辈们的劳动业绩,展现了布依族在音乐上的创造才能,有着极为丰富的史学、美学价值。
“姊妹箫”艺术不仅具有娱乐、审美的价值,同时,它是布依族精神得以内聚和团结的精神纽带,它犹如一种信号,号召人们集中,给人提供亲密和聚集的机会,并吸引人们参与共同的享受,从而促进民族的凝聚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