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梭戛三眼箫艺术(省级)
梭戛“箐苗”三眼箫艺术自古以来就流传于梭戛“箐苗”社区12个村寨,历史悠久,其真正起源已经无法考究。从“箐苗”三眼箫吹奏的曲目上可以推断:梭戛“箐苗”三眼箫艺术是伴随着“箐苗”的产生、繁衍、发展而逐步丰富起来的,由一代又一代“箐苗”民间吹奏者不断创作、积累而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箐苗”三眼箫,属箫类竹管乐器,形状像汉族乐器洞箫(也称为苏笛或竖笛)和西洋乐器黑管,但独特之处是仅有三个音孔,且其管粗细长短不一。它的制作是取一段长短粗细不拘、只要有七个节的竹管,以竹管根端为上端,向下于背面1.5厘米处削成一个斜吹口,于正面3厘米处凿一个发音孔。发音孔以上左右开剖为吹气叉口,于叉口内嵌一片竹制的薄簧片,簧片遮去发音孔1/4,两侧用稻秸或麦秸竖嵌封严,能吹响后,按一定比例于正面凿两个音孔,于两音孔之间的背面凿一个音孔即成。
三眼箫的吹奏,以口含顶端叉口,下巴紧贴斜吹口,左手中指按正一孔,右手中指按正二孔,拇指按背孔,向叉口内吹气振动簧片而发音,闭开音孔而成律。三眼箫设置三孔音是根据“箐苗”的民歌音调,主要是在男女青年相互表达爱慕之情时吹奏,现亦在一般情况下抒发表达自己的情感。
梭戛“箐苗”三眼箫从形制到曲目,古朴、特殊的演奏技巧,代表着“箐苗”人民怡情养性、寄情抒情的生活方式,表现出关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文精神。它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箐苗”文化史、艺术史乃至“箐苗”人的精神、气度、品格、行为产生了持久而广泛的影响,它是“箐苗”文化的杰出代表。
“箐苗”没有自己的文字,其口头文学成为其传承历史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三眼箫又是他们将音乐与口头文学结合的典范,在怡情养性、寄情抒情的同时,以音乐的方式传承历史。在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三眼箫为代表的“箐苗”传统器乐文化,是千百年来“箐苗”文明积淀的结果,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民族精神、思想、感情、意志、行为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保护“箐苗”三眼箫,对丰富梭戛“箐苗”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社区,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眼箫独特的三孔吹奏,除了在音乐中体现审美外,还有一种民族情感的体验。这种情感的体验,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犹如异乡的人对“乡音”所产生的特殊感情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