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馆时间:周一至周天

8:00—18:00

二、禁忌

  • 发布时间:2019-12-02 16:25:09
  • |
  • 作者:贵州六枝特区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9917次

二 禁忌。

传说故事  传说故事体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万事万物原生状貌的臆测和想象,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梭戛社区12寨流传有《人类穿服装的由来》、《洪水神话》、《妇女、梭戛箐苗文化空间(省级)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分布我国黔、湘、滇、川、桂、鄂、渝以及琼、陕、京等10省市区的740万人口(1990年统计)的苗族,形成了众多的支系。其中,占全国苗族总人口51.3%的分布在贵州。自称为moŋ53 zoŋ35 的这支苗族,有5000多人,保存着古朴的传统文化。

民族自称  梭戛社区的12寨苗族自称为moŋ53 zoŋ35,moŋ53 既是本民族的自称,也是对“人”的称呼;zoŋ35即“箐(密林)”,是对本民族支系所处喀斯特自然地理环境的命名。史籍称“箐苗”,意为“居住在深山密林的苗族”,正是对该苗族支系自称的汉译。

支系标志  moŋ53 zoŋ35以木制新月状“长梳”(z˛a24)并将亡故祖先的头发掺合黑麻毛线束成巨大发髻为头饰标志,装束极为独特。2.1.jpg?v=1746124839423

服饰艺术  梭戛“箐苗”服饰(男装和女装)保存着许多古老的文化风俗信息,其核心和灵魂,是妇女们的纺纱织布、蜡染、挑花刺绣艺术。这些艺术变成了服饰上极其丰富的图案、线条和种种表意、象征的符号,构成了箐苗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民族的长者可以从服饰蜡染刺绣图案及变化多姿的纹样中,解读出每一种图案的含义,每一根线条所象征的内容,从中读出民族历史上的战争与生产、崇拜与禁忌,乃至民族迁徙过程、重大事件、神话传说等等,可以说箐苗服饰上的蜡染刺绣是一种隐喻性的民族文字和民族的史书。

   音乐、舞蹈  历史悠久,表现为古朴、简洁、沉吟。其乐器曲调以哀婉、低沉见长。芦笙、长筒三眼萧、口弦乐器,自制独到,吹奏的音乐,低沉徘徊,如同诉说着战争给他们带来的苦难。舞蹈简明,自成体系。2.2.jpg?v=1746124839423

   工艺技术  这支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工艺技术,其中最有特点的是蜡染、挑花、刺绣、铜饰制作、羊毛制品等工艺。

   节庆活动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正月初四至十四跳花坡,农历四月初八传统节,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农历七月半祭祖节,农历十一月耗子粑节,全年共六个节日。有特色的节日是跳花坡、耗子粑节。

   梭戛“箐苗”社区12寨,几乎寨寨都有跳花场(专为男女青年的娱乐场所)。12寨共有的跳花场称为“跳花坡”,设在距陇戛寨西北两千米的山坡上。届时,12寨的苗族青年都要聚集“跳花坡”,参加活动,历时10天,观众多达万人。

农历十一月耗子粑节,在冬月间任一个龙日打耗子粑,供奉祖先。供奉时一个家族集中在某一家进行,各家族祭祀用的物品和繁简不一样,但都不烧“钱”、不烧香。属“三限”(祭祀三代祖先)的家族用33个碗、属“五限”(祭祀五代祖先)的用 55个碗盛各种供品祭祀祖先。

   风俗习惯  内容比较丰富,其中以婚嫁、丧葬等最为独特。他们虽然地处边远,经济落后,但其婚嫁、丧葬等从来都是隆重和严肃的。操办一桩婚事,要经过复杂的礼节,而不是草率为之,只男方向女方求婚的仪式都要进行一两天。丧葬更是这样,遇有死人,12个寨子都来送礼致哀,寨老在竹杆上刻划符号,记载礼品数量,以便日后还礼。“打嘎”(丧葬仪式)的肃穆、热烈与神秘,有如古老而质朴的文化在现实中演绎。2.3.jpg?v=1746124839423

生活方式moŋ53 zoŋ35世居深山密林,过着悠然自得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生活。以种植玉米、洋芋等旱地作物为主,以纺麻、擀毡、刺绣、蜡染为衣。民居简朴,多为一层三开间的穿斗木结构草顶房、土墙草顶房、石墙草顶房和穿斗木结构石片屋顶房。凡草顶房,屋脊用茅草加厚堆高,别具风格。

社会组织  moŋ53 zoŋ35是以几个不同姓氏的血缘家族居住一个寨子,村寨由“寨老”、“寨主”、“鬼师”等自然领袖进行“风俗统治”。人们互助友爱,享有平等的原始民主。

恋爱自由  男女青年恋爱自由,在本民族本支系内部通婚,本家族内严禁通婚。2.4.jpg?v=1746124839423

结绳刻竹  结绳和刻竹(木)是古老的记事方法。在梭戛“箐苗”社区,凡举办婚姻喜事要用结绳记事,操办丧事要用刻竹记事,“鬼师”专用的还有刻木祭祀符号。

信仰多神  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在许多场合,这三种崇拜对象兼而有之。各寨都有专为祭祀树神、山神的场所和节日活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穿裙子的由来》、《妇女衣服花纹的来由》、《“长梳”标志的由来》、《舞蹈动作的起源》、《“跳花坡”的起缘》、《龙角的传说》等等神话和习俗起缘的传说故事。